南宫ng·28(中国)官方网站

【腦客中國·科研】周雨青:共情的內群體偏向:機制與改變

時間:2024-03-25 編輯:南宫ng·28腦科學 瀏覽數:855


2024年3月6日晚20點,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周雨青作為腦客中國科研第135位講者為大家帶來主題為《共情的內群體偏向:機制與改變》的報告。以下內容節選自直播視頻:



大家好,我是周雨青。今天晚上我報告的主題是《共情的內群體偏向:機制與改變》。我過去的研究主要是想回答這樣一個科學問題,個體為什麼不能共情外群體的不幸?



這個社會現象在南宫ng·28心理學領域又被稱之為共情的內群體偏向效應。它不僅存在於南宫ng·28的競技賽場當中,也存在於南宫ng·28的日常生活當中。



改革開放以來不平衡發展所帶來的群體對立矛盾以及醫患關係日趨緊張所引發的各類衝突都與這一類心理機制有關係。深刻理解其本質,將有助於南宫ng·28開發相應的干預手段,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並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圍繞共情的內群體偏向這一個核心問題,南宫ng·28從神經表徵、認知機制以及改善方法這三方面入手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1、共情的內群體偏向是什麼


首先我想簡單介紹一下共情的內群體偏向的神經表徵以及在神經層面共情的內群體偏向是什麼的問題。共情代表的是南宫ng·28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的心理學過程,過去其實已經有很多年的共情研究,對共情尤其是疼痛共情的神經基礎理解的也比較深刻。



目前南宫ng·28主要認為疼痛共情涉及到三類成分,並且有着比較清晰的腦區去分別支持這些成分。它們分別是情感成分,主要集中在前腦島和前扣帶回,代表着南宫ng·28對於其他人情緒的分享。共情的認知成分,主要位於mPFC、TPJ和PCC這些位置,代表的是南宫ng·28對他人的情緒或者是位置的觀點採擇以及理解。最後一個共情的感覺成分,代表着南宫ng·28對他人疼痛位置、大小的加工。


2、不同的研究角度


進一步的fMRI研究發現,這些共情所涉及的腦區激活,在觀看到外群體接受疼痛刺激時的活動是會要小於內群體的,並且這一減弱與南宫ng·28對於外群體減弱的親社會行為也有關係。



與之類似的EEG研究利用其高時間解像度發現南宫ng·28共情的內群體偏好在200ms左右就可以出現,表現為對於內外群體疼痛面孔不一致的加工。



而南宫ng·28近期運用腦磁圖,利用其高時間精度以及較高的空間精度,去嘗試刻畫南宫ng·28共情內外群體時的動態過程。南宫ng·28發現對於內群體的共情主要是涉及和認知以及情感有關的腦區,而與外群體的共情主要是涉及一些前腦島以及感覺成分,並且認知與感覺成分的活動要早於情感成分。 這一研究也幫助南宫ng·28從動態過程中認識到共情內外群體的差異。


3、共情的內群體偏向具有普遍性


共情的內群體偏向是具有普遍性的。 基本上在各大洲的學者,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內外群體都有重複出來這一結果。這也說明了研究這一現象的廣泛社會意義。




以上為本期直播部分內容,觀看本期及往期完整視頻內容可掃描下方二維碼觀看。


掃描二維碼

觀看完整視頻



END

點擊此處,觀看最新直播及回放。



往期精彩節選

周東升:抑鬱症神經調控進展及思考

周昌松:大腦的分層模塊化組織-分離,整合及其在個體認知能力中的平衡

田仰華:焦慮抑鬱的神經調控研究